
中秋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赏月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中华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拓展资料:
1.历史起源: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2.节日象征: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睦,是在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3.传统习俗:中秋祭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4.文化影响: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www.quzhuanmi.net/177125.html发布于 前天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