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班保安的睡眠经济学,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想找份能睡觉的工作?

凌晨三点,写字楼的电梯间亮着惨白的灯光,监控屏幕前,老张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对讲机音量调低,裹紧保安大衣缩进椅子里,这个动作他重复了五年——在确保监控画面正常后,用保温杯垫高对讲机,给自己争取二十分钟的浅眠。
像老张这样“偷睡眠”的夜班保安并非个例,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能睡觉的夜班保安”相关搜索量暴涨370%,评论区高频词从“工资待遇”变成了“有无休息室”,当年轻人开始把“允许睡觉”列为求职首要条件,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存成本的隐秘计算。
睡眠成了最奢侈的职场福利
“白班保安工资3800,夜班4500,但能睡觉的岗位要排队半年。”26岁的李岩在电子厂流水线和夜班保安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算过一笔账:如果选择工厂,下班后租800元的群租房,通勤消耗两小时;而这份凌晨能打盹的保安工作,让他省下房租和通勤费,实际收入多出23%。
这种“睡眠经济学”正在重塑就业市场,某物业公司主管透露,他们给夜班保安增设了折叠床后,岗位留存率从47%提升至82%,“比涨薪500元效果更明显”,在深圳龙华区,甚至有保安岗明确标注“可带睡袋”,成为招聘网站上的流量密码。
当守夜人开始“共享睡眠”
高档小区的监控室通常配备两张椅子——这不是为了双人值班,而是给保安交替补觉用的,从业十二年的王队长总结出一套“睡眠轮岗制”:前半夜新人盯监控,老员工养精神;凌晨三点交接,用对讲机当闹钟。“只要保证每小时巡更打卡,系统根本不管你是走着睡还是站着睡。”
更精明的求职者发明了“睡眠置换”,大学生小陈和室友合聘同一个夜班岗位,白天他上课,室友代班,夜间两人平分工资。“相当于花钱买睡眠时间,比送外卖划算。”这种模式在高校圈悄然流行,催生出专门的替班中介群。
监控时代的睡眠博弈
并非所有管理者都默许这种“带薪睡觉”,某科技园区引进AI巡更系统后,保安必须每25分钟在指定位置刷脸,导致夜间猝死案例激增,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用照片制作摇头装置应付人脸识别,更老练的则把打卡点设在厕所隔间,创造“马桶上的睡眠时间”。
这种对抗催生出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上有店铺专门售卖“保安睡眠神器”,从伪装成耳机的报警器到震动提醒腰垫,甚至还有“自动巡逻打卡路线图”,一位卖家坦言:“我们卖的不是产品,是8小时工作制里最后的体面。”
睡着的保安,醒着的焦虑
心理学教授林芳在调研中发现,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保安会出现“职业性幻觉”——有人总在梦中听见对讲机杂音,有人把监控画面的雪花点看成爬虫,更残酷的是,当他们真的获得连续睡眠时,反而会因“不习惯”而失眠。
“这本质上是用健康置换生存空间。”劳动权益律师指出,我国《劳动法》虽规定夜班应有休息设施,但多数企业用“不定时工作制”规避责任,在某维权案例中,保安因睡着导致火灾响应延迟,最终法院却认定“打盹属于严重失职”,判其赔偿公司损失。
黑夜里的新活法
也有人试图重构规则,90后阿凯把夜班保安工作变成“睡眠实验”,他研究褪黑素服用周期,用运动手环监测深睡阶段,甚至总结出《监控室高效睡眠指南》,当他把这些经验发到短视频平台,意外获得17万次收藏。“原来这么多人需要学习如何在工作中合法睡觉。”
更极端的案例发生在杭州,程序员转型的保安小陆自行开发了“智能睡眠值班系统”,用物联网设备联动巡更打卡与睡眠周期,当他把这套系统开源后,三天内收到478条改进建议,其中大部分来自医生和睡眠科医师。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www.quzhuanmi.net/179981.html发布于 今天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