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只要搞到钱就行成为信仰,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与精神困境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里,键盘声依然此起彼伏,李然盯着电脑屏幕,眼皮沉重得像灌了铅,但手指仍在机械地敲击着,他的脑海里盘旋着上司下午说的话:“这个季度业绩再不达标,整个部门都得滚蛋。”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杯底沉淀着一层未化的糖,他忽然想起半年前离职的同事老王,那人临走时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别太拼,这世道啊,只要搞到钱就行。”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李然心里悄然生根。
金钱至上:时代洪流中的生存逻辑
“搞钱”正在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从短视频平台的财富神话,到朋友圈里微商晒出的豪车豪宅,成功似乎被简化成银行卡数字的跳跃,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超六成“00后”求职者将“薪资水平”列为择业首要标准,而十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四成。
心理学教授周明曾在研究中指出:“当社会流动性降低,人们会更倾向于将金钱视为安全感的唯一来源。”这种心态的蔓延催生了许多荒诞现象:有人为了网红打赏在直播间生吃章鱼,有人把“副业刚需”纹在手臂上,甚至出现“三天赚十万”的理财骗局收割韭菜。
捷径的诱惑:那些铤而走险的故事
2022年,某电商平台曝出“刷单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3亿元,主犯张某被捕后坦言:“我知道违法,但来钱太快了。”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大学生为还网贷沦为洗钱工具,白领挪用公款投资虚拟货币,家庭主妇陷入传销组织……
犯罪心理学家分析,这类行为往往始于“阈值突破”——当一个人第一次通过非常规手段快速获利时,道德底线会像被侵蚀的堤坝逐渐崩塌,正如某位匿名受访者所说:“最开始只是想赚点外快,后来发现老老实实干活,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
被忽视的代价:金钱游戏的背面
28岁的自由职业者小林在确诊抑郁症后,删光了所有理财类APP。“每天睁眼就看账户余额,做梦都在想怎么凑首付。”他的病历本上写着“焦虑伴随躯体化症状”,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布研究称,过度追求经济目标的人群,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更隐秘的伤害发生在人际关系中,一位婚姻调解员记录道:“近两年70%的离婚纠纷涉及金钱支配问题,有人甚至因为配偶不肯投资P2P就要分居。”当亲情友情被明码标价,某位老人无奈地说:“现在孩子们回家,像是来谈生意的。”
重构价值:在欲望与底线之间
并非所有故事都走向黑暗面,程序员陈航在35岁那年放弃百万年薪,回到老家开面包店。“以前觉得钱能买自由,后来发现是被钱买了。”他的小店现在成了社区妈妈们的聚会点,这种满足感让他想起童年时集齐水浒卡的快乐。
社会学者提出“韧性财富”概念——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建立多元价值坐标系,比如深圳某科技公司推行“4小时核心工作制”,员工效率反而提升40%;“二手物品交换社区”在年轻人中兴起,参与者说:“用闲置换需要,比纯花钱更有成就感。”
寻找平衡点:给困在搞钱循环里的人
- 建立财务清醒:区分“生存需求”与“欲望膨胀”,记账软件显示,80%的非必要支出发生在晚上十点后。
- 设置道德锚点:就像船只需要停泊,定期自问“如果这笔钱要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我还拿吗?”
- 培养非货币快乐:心理学实验证明,帮助他人带来的愉悦感持续时间是购物消费的3倍。
凌晨五点,李然关上电脑,窗外早餐铺的蒸汽正袅袅升起,他突然想起大学时在青海支教的日子,那些孩子拿着他送的彩色铅笔作画,眼睛里闪烁的光,和昨天会议上老板宣布奖金时同事们眼中的东西,好像不太一样。
金钱从来不是坏东西,但当一个社会把它当作唯一的丈量工具时,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想想:我们究竟是在赚钱,还是被钱赚走了人生?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www.quzhuanmi.net/21390.html发布于 05-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