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指多少里

一舍指的是三十里。
“退避三舍”是中国古代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退让、避让,比喻在冲突或争议中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中,“三舍”是指三个舍步的距离。
在中国古代,一舍等于三十里。这个距离单位源于周代的《考工记》,其中规定:“一舍,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中的“一舍”就是指三十里。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在面临冲突或竞争时,为了和平解决或避免不必要的争端,主动退让的态度。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晋文公为了报答当年在流亡期间楚国对他的款待之恩,故意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即三舍),以示对楚国的尊重。后来,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经过精心策划,最终大败楚军。
拓展资料:
1. “舍”在中国古代不仅是距离单位,也是一种行政单位。一舍相当于一个行政区域,通常由十家组成。
2. 成语“退避三舍”除了表示退让,还可以引申为谦让、避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3. 在古代战争中,退避三舍的策略也是一种智慧,它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又能展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为后来的和平共处奠定基础。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quzhuanmi.net/341678.html发布于 18秒前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