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趣赚米

突触后抑制形成的大致机理是什么

突触后抑制形成的大致机理是什么摘要:突触后抑制形成的大致机理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突触后膜上产...

突触后抑制形成的大致机理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突触后膜上产生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突触后抑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在突触前抑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或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性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打开,Cl-内流,使膜电位超极化,从而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在突触后抑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性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发生磷酸化或脱磷酸化,从而改变受体的活性,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拓展资料:

1.GABA是大脑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打开,导致Cl-内流,使膜电位超极化。

2.甘氨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在脊髓和脑干中发挥作用。

3.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都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等方式实现。

突触后抑制形成的大致机理是什么

4.突触后抑制不仅可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还可以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阈值,使其更难被激活。

5.突触后抑制在大脑的许多功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记忆、注意力、情绪调节等。

总的来说,突触后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对于大脑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quzhuanmi.net/344739.html发布于 29秒前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