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趣赚米

把女儿当成赚钱工具,畸形亲情背后的社会之痛

把女儿当成赚钱工具,畸形亲情背后的社会之痛摘要: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经济”催生了无数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但也暴露了一些令人心寒的阴暗面,近年来,一些父母将未成年子女推上直播平台、短视频账号,甚至强迫他们参与高强度商业活动,美其...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经济”催生了无数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但也暴露了一些令人心寒的阴暗面,近年来,一些父母将未成年子女推上直播平台、短视频账号,甚至强迫他们参与高强度商业活动,美其名曰“锻炼孩子”,实则是将孩子当作赚钱工具,这种畸形的亲情关系,不仅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更折射出部分家庭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监管的缺失。


现象:当亲情被明码标价

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幼的孩子对着镜头卖力表演,父母在一旁指导台词、调整角度,甚至刻意制造冲突以博取流量,某平台曾曝出一对父母让女儿每天直播写作业到深夜,美其名曰“培养自律”,实则利用孩子的疲惫状态吸引打赏;还有家庭强迫孩子拍摄“假装被家暴”的剧情视频,以此收割同情和流量。

更极端的案例中,有些父母将孩子的隐私作为卖点,公开女儿“早恋”“叛逆”的细节,甚至编造虚假故事制造话题,孩子的情感、尊严被物化为流量密码,而他们往往无法反抗,只能被动接受。


动机:利益驱动下的亲情异化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走上这条扭曲的路?背后的动机复杂而现实:

  1. 快速变现的诱惑
    “网红经济”的低门槛和高回报让部分家长心态失衡,一个爆款视频可能带来数万元收入,而孩子作为“天然吸睛”的元素,更容易引发关注,在利益面前,部分父母将亲情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的契约关系。

  2. “为你好”的自我欺骗
    有些家长以“锻炼孩子”“提前适应社会”为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他们声称让孩子接触商业活动是培养“财商”或“抗压能力”,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需求。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在“流量即正义”的语境下,部分人将成功简单等同于金钱和曝光量,这种价值观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导致父母将孩子的价值与赚钱能力直接挂钩。


代价:被牺牲的童年与未来

当孩子成为赚钱工具时,他们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

  1. 心理创伤
    长期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孩子可能过早承受网络暴力、隐私侵犯和舆论压力,更可怕的是,当他们意识到父母的爱与自己的“商业价值”挂钩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安全感缺失。

  2. 教育缺失
    许多“网红儿童”因频繁参与商业活动而辍学或学业荒废,即便未来退出这一行,知识的断层和社交能力的匮乏也会成为终身障碍。

  3. 亲子关系的崩坏
    当孩子成年后回顾童年,发现自己只是父母的“工具人”,亲情裂痕将难以修复,现实中已有多起案例:曾被父母强迫直播的青少年在成年后选择断绝关系。


法律与伦理:谁来保护孩子?

尽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但执行层面仍存在漏洞:

把女儿当成赚钱工具,畸形亲情背后的社会之痛

  1. 监管难题
    网络平台的隐蔽性和快速迭代使得违规内容难以彻底清除,即便封禁账号,家长也可能换一个平台“重操旧业”。

  2. 法律界定模糊
    “商业剥削”与“正常才艺展示”的界限尚未明确,许多父母以“分享生活”为名行牟利之实,逃避法律责任。

  3. 平台责任缺失
    部分算法推荐机制变相鼓励极端内容,而平台对未成年人账号的审核机制往往流于形式。


反思:如何重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1. 家庭层面:回归爱的本质
    父母需意识到,孩子的价值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保护他们的隐私与尊严。

  2. 社会层面:抵制畸形内容
    公众应主动拒绝观看、传播剥削儿童的视频,切断流量变现的链条,媒体需减少对“网红儿童”的过度报道,避免形成不良示范。

  3. 政策层面:完善保护机制
    建议平台建立“儿童内容分级制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商业行为强制审核;司法部门也应加大对违规父母的追责力度。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赚钱的工具,当一个社会默许亲情被明码标价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儿童的纯真,更是对人性底线的坚守,唯有家庭、社会和法律共同行动,才能为下一代撑起一片不被利益污染的成长天空。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趣赚米本文地址:https://www.quzhuanmi.net/5577.html发布于 03-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趣赚米APP

阅读
分享